中醫藥課程搶手 浸大6千人爭45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07/05 00:21

最後更新: 2016/07/05 00:37

分享:

分享:

浸大中醫學士課程畢業生歐卓榮(左)提醒學生,中醫課程並非賺錢學科,須有一顆願意服務的心。(陳偉英攝)

政府近年大力推動中醫藥發展,首間中醫院即將面世,人才配套備受重視,不少生力軍有意加入;浸會大學開辦的中醫及中藥學士課程,去年共有6,000多人競逐約45個學位,港大及中大的中醫課程亦非常搶手。

有浸大舊生看準市場空白,立志改寫傳統中醫藥業的傳統形象,由2005年畢業時月薪7,000元,發展至今日坐擁8間中醫診所。

浸大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理學士課程畢業生歐卓榮,是現任康德堂中醫診所及全仁中醫董事,坐擁8間中醫診所;回想16年前,他曾與父母在選科「拉鋸」,家人憧憬兒子選修西醫、護理,不看好他在充斥紙尿片與奶粉的藥房內從事中醫。

不怕「苦」的他,眼見政府開始重視中醫發展,不顧家人、老師的反對,選擇讀中醫。讀書生涯最難忘是由理科轉讀「陰陽五行」;在大學住宿時,每逢同學受傷,會為他們針灸療傷,他笑言同學是其「白老鼠」。

2005年大學畢業後,他在私人診所工作,薪金只得7,000元,「當時中醫認受性不高,應該要令社會認識新時代的中醫!」3年後他與同學合辦開中醫診所,標榜以西醫營運模式管理,引入電腦診症系統,不再是寫潦草藥方。自認是「開荒牛」的他,將個人儲蓄押在診所上,2010年開辦第2間診所,現時已開到第8間,收入可觀。

愈多人看中醫,課程亦愈見「搶手」,但歐卓榮解釋,中醫並非搵大錢的行業,要入行,須有一顆願意服務的心。

同樣是浸大畢業的周若龍,是首屆中藥學士課程的學生,他直言,讀中藥是辛苦的學科:「若以人工考慮,選這科一定後悔!」2001年,他選修中藥課程時對該學科「零認識」,大學4年,他苦笑指幾乎沒有Day Off(平日假期),大量實驗及功課向他招手,「但中藥是值得學的一門課,令我得知假藥流於市面的問題。」

畢業後他成功入職衞生署的中藥部門,月入1.4萬元,工作期間見盡不少藥材混淆、市民中毒個案,皆因不少同名異物、同物異名的藥材,又或者藥材源頭混入毒物,但生產商是無心犯錯。他因而擔心香港中藥業前途,指愈來愈多人食中藥,但監管未到位。3年後,他棄政府的穩定工作,與內地藥廠合作,在港設立分公司,現為康怡藥業執行董事,負責開拓香港市場、國際貿易;他相信,以從商的姿態才能有機會參與中藥政策研究,亦特別希望政府能將中藥師列為專業資格。

事實上,中藥課程的畢業生可從事衞生署、醫管局、私人機構的藥劑師;問到學生如何突圍而出,他舉例:「日本熱賣的葛根湯,原材料是由我們供應,但別國卻將其發揚光大;新一代的學生應思考,如何將最低價值的藥材發揮最大效用。」

撰文 : 陳嘉欣 經濟日報記者